公司新闻

摆线针轮减速机回油不畅时会造成什么后果?

发布时间:2025-09-15
阅读:1001
摆线针轮减速机的回油系统是润滑油循环的核心环节,其功能是将润滑、冷却后的油液从减速机内部(如啮合腔、轴承室)顺畅回流至油箱,确保油液循环往复。若回油不畅,会直接打破 “润滑 - 散热 - 清洁” 的平衡,引发一系列连锁故障,具体后果可按 “轻度→中度→重度” 的递进关系,从润滑、散热、机械损伤三个维度展开:
一、直接后果:润滑系统失效,核心部件磨损加剧
回油不畅的本质是油液无法正常回流,导致减速机内部出现 “油液分布失衡”—— 部分关键运动部件(摆线轮、针齿、输出轴轴承)缺油,而局部区域(如回油管路下方、机壳底部)油液淤积,最终引发润滑失效。
油膜破裂,金属直接摩擦
摆线轮与针齿的啮合、轴承的滚动摩擦均依赖润滑油形成的油膜隔绝金属表面。回油不畅导致缺油区域油膜厚度不足或破裂,金属表面直接接触,会出现:
摆线轮齿面、针齿表面快速产生 “刮伤”“点蚀”(局部高压导致金属剥落);
输出轴轴承因润滑不足,滚动体与内外圈接触处出现 “烧蚀”(摩擦热集中导致金属变色、粘连)。
淤积油液变质,润滑能力下降
淤积在底部的油液长期静止,无法与油箱内的新鲜油液混合,易吸附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、杂质,形成 “脏油”。这些脏油若被再次带入啮合区域,会成为 “磨粒”,加剧摆线轮、针齿的 “磨粒磨损”,形成 “磨损→碎屑增多→更严重磨损” 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连锁后果:散热能力丧失,局部高温引发多重故障
摆线针轮减速机工作时,啮合摩擦、轴承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,正常情况下,热油通过回油管路流回油箱,经油箱散热(或冷却器)降温后再被泵入内部循环。回油不畅会导致热量无法排出,引发局部高温,进而触发以下问题:
润滑油性能急剧劣化
润滑油的黏度、抗氧化性对温度敏感:温度超过 80℃时,黏度会显著下降(如 46 号液压油在 100℃时黏度仅为常温的 1/5),油膜承载能力大幅降低;温度超过 120℃时,油液会快速氧化,生成油泥、积碳,不仅失去润滑作用,还会堵塞回油管路(如滤网、油道),进一步加重回油不畅。
密封件老化、漏油加剧
减速机的输出轴油封、端盖密封垫多为橡胶材质(如丁腈橡胶),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(超过 100℃)会出现 “硬化、开裂、弹性丧失”,导致密封失效。此时,内部高压油液(尤其在高速运转时)会从密封间隙渗出,出现 “外部漏油”,进一步减少内部油量,加剧润滑和散热问题。
金属部件热变形,传动精度下降
高温会导致摆线轮、针齿、输出轴等金属部件热膨胀,可能引发:
摆线轮与针齿的啮合间隙异常(如间隙变小导致 “卡滞”,或间隙变大导致冲击噪音);
输出轴因热胀冷缩出现 “轴肩磨损”,导致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松动,产生径向跳动,进而引发减速机振动加剧。
三、严重后果:机械结构损坏,减速机彻底失效
若回油不畅未及时处理,上述问题会持续恶化,终导致核心部件不可逆损坏,甚至整机报废:
关键零件断裂 / 卡死
摆线轮因长期缺油磨损、高温变形,可能在承受额定扭矩时出现 “齿根断裂”(齿根是应力集中区,磨损后强度大幅下降);
轴承因烧蚀导致滚动体卡死,输出轴无法转动,引发 “传动卡死”,此时若电机仍强行驱动,会导致电机过载跳闸,甚至电机烧毁。
机壳开裂,油液泄漏失控
局部高温会使减速机机壳(多为铸铁材质)受热不均,产生内应力,若同时存在油液淤积导致的内部压力升高,可能引发机壳薄弱部位(如回油口附近)“开裂”,大量油液瞬间泄漏,减速机彻底失去润滑,短时间内即会出现全面损坏。
次生故障影响整机系统
若摆线针轮减速机用于生产线、输送设备等联动系统,其卡死或突然失效会导致整机停机,可能引发生产中断(如流水线停滞);若用于起重、升降设备,还可能因输出轴突然锁死导致负载坠落,引发安全事故。
总结:回油不畅的故障链条
回油不畅→油液分布失衡→润滑失效(磨损)→热量无法排出→局部高温→油液劣化 + 密封失效→磨损加剧 + 漏油→部件热变形 / 断裂→传动卡死→整机失效。
因此,日常维护中需重点检查回油管路(是否堵塞)、回油滤网(是否脏污)、油箱油位(是否过低导致回油泵吸空),一旦发现回油缓慢、油温异常升高(超过 60℃)或漏油,需立即停机排查,避免故障扩大。
BX系列摆线针轮减速机

相关产品

Copyright © 泰兴减速机厂家  苏ICP备2024075234号-13 网站地图

  • 首页
  • 免费热线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在线客服
    服务热线

    服务热线

     13401208111

    微信咨询
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