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动态

润滑油不足导致减速机温升异常的具体原理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5-09-01
阅读:1001
润滑油不足导致减速机温升异常的核心原理,是润滑油的润滑、冷却、缓冲三大核心功能失效或减弱,引发摩擦生热加剧、热量无法有效散发,终导致温度异常升高。具体机制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:
一、油膜破裂,摩擦形式从 “液体摩擦” 转为 “干摩擦 / 边界摩擦”,生热急剧增加
减速机的核心运动部件(如齿轮啮合面、轴承滚动体与滚道、轴与轴套接触处)依赖润滑油形成油膜实现正常工作:
正常油量下,润滑油会通过齿轮啮合的挤压、轴承旋转的泵送作用,在摩擦表面间形成一层连续的油膜(厚度通常几至几十微米)。这层油膜能将两个金属表面完全隔开,摩擦仅发生在润滑油分子之间(即 “液体摩擦”),摩擦系数极低(通常 0.001~0.008),生热很少。
当润滑油不足时,油膜无法完整形成或持续保持:
齿轮啮合处:齿面接触时,油量不足导致油膜被 “挤破”,齿顶与齿根的金属表面直接接触(形成 “边界摩擦”),甚至因完全无油发生 “干摩擦”,摩擦系数骤增至 0.1~0.5(是液体摩擦的 100 倍以上)。
v为相对速度),摩擦系数的急剧增大直接导致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呈指数级增加。
轴承部位:滚动体(滚珠 / 滚柱)与内圈、外圈的接触点若油量不足,油膜破裂后会出现金属直接接触,滚动摩擦转为滑动摩擦,同样导致摩擦生热激增(轴承是减速机高速旋转部件,转速越高,生热增幅越明显)。
二、冷却循环中断,热量无法及时导出,内部热量积聚
润滑油的另一关键作用是循环散热:
正常运行时,润滑油在减速机内部循环(如通过齿轮飞溅、油泵强制循环),流经高温部件(如啮合的齿轮、高速旋转的轴承)时,会吸收其表面的热量(润滑油的比热容约 1.8~2.0kJ/(kg・℃),具备一定吸热能力),随后通过油箱壁、散热片或冷却器将热量散发到外界,维持内部温度平衡(通常减速机正常工作温度≤80℃)。
当润滑油不足时,循环油量大幅减少:
吸热能力下降:单位时间内通过油循环带走的热量远小于部件产生的热量,导致热量在齿轮、轴承等核心部件处持续积聚。
局部 “热点” 形成:高速旋转的轴承因油膜不足,摩擦生热集中,其温度可能远高于整体油温(如轴承外圈温度可超过 100℃),进而通过热传导使减速机壳体、润滑油整体温度异常升高。
三、润滑不均匀,局部磨损加剧,形成 “生热 - 磨损” 恶性循环
润滑油不足时,不仅整体油量少,还会因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关键部位(如齿轮齿面的齿顶、齿根,轴承的滚道边缘)完全失去润滑:
这些部位因金属直接接触发生剧烈磨损,产生的金属碎屑(如铁屑、铜屑)会混入剩余的润滑油中,进一步破坏油膜的连续性(碎屑相当于 “磨料”,加剧摩擦)。
磨损导致部件配合间隙增大(如齿轮齿厚减薄、轴承游隙变大),运行时冲击载荷增加(如齿轮啮合时的 “冲击摩擦”),额外产生更多热量;同时,间隙增大会进一步降低油膜的保持能力,形成 “磨损→间隙变大→润滑更差→生热更多→磨损加剧” 的恶性循环,最终导致温度快速失控。
四、油液氧化加速,润滑性能恶化,进一步削弱散热能力
润滑油不足时,剩余油液因温度升高(前述生热导致)会加速氧化:
高温下,润滑油中的基础油分子发生裂解,添加剂(如抗氧剂、极压剂)失效,油液黏度下降、油膜强度降低(更易被破坏),润滑性能进一步恶化,导致摩擦生热持续增加。
氧化产生的油泥、积碳会堵塞油路(如轴承润滑孔、齿轮箱内的油道),使原本不足的润滑油更难到达摩擦表面,形成 “油少→温高→油劣化→油更难到达→温更高” 的二次恶性循环,最终导致减速机温升异常(通常超过 90℃,甚至超过 100℃,触发过热保护或直接损坏部件)。
总结
润滑油不足导致减速机温升异常的本质是:油膜破坏→摩擦生热激增→冷却能力下降→热量积聚→局部磨损与油液劣化→进一步加剧生热的连锁反应。这一过程中,摩擦形式的改变是 “生热根源”,冷却失效是 “热量积聚的推手”,而磨损与油劣化则是 “恶性循环的放大器”,最终导致温度异常升高。因此,定期检查润滑油量、保证油液循环通畅,是避免减速机温升异常的核心措施。
硬齿面自动化减速机

相关产品

Copyright © 泰兴减速机厂家  苏ICP备2024075234号-13 网站地图

  • 首页
  • 免费热线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在线客服
    服务热线

    服务热线

     13401208111

    微信咨询
    返回顶部